海区天气骤然恶劣,海水流速增至2.2节,远超潜水作业极限。
只听“咚”的一声,上士丁建新毅然从5米高的船艏,手握引缆纵身跳入海中。此时,实兵演练任务停滞在救生钟引缆与潜艇对接,这是援潜救生最为关键的环节。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友两次尝试常规方式下潜,均未成功。看着焦急的战友,丁建新主动请缨出战。
涌浪不断拍打船体,让每一米下潜都如此艰辛。丁建新感觉身体犹如失去动力的小船,任凭涌浪肆意冲击。
“我已到底,海底水流较大,请求尝试探摸作业。”丁建新安全到达海底后,立即向指挥所报告水下情况。
得到指令后,他开始在漆黑的水下爬行摸索。时间一分一秒逝去,涌浪越来越大、流速越来越快,激荡的水流无情地冲刷着他。“90分钟了!超过适宜工作时间极限!”保障军医建议丁建新立即出水,以防产生减压病。
“换人下水就等于任务再次从零开始,我还可以坚持。”丁建新毅然表示。10分钟后,他终于摸到“失事潜艇”,艰难地爬上舰桥位置,只有5步远的距离,却整整消耗了他30分钟。
由于涌浪过大,“坐沉”潜艇移位,引缆缠绕在潜艇上,与艇艉救生平台对接时仍差10厘米距离。丁建新只能顺着引缆返回,将引缆解开。当救生钟与潜艇完成对接时,他已经在水下连续作业3个小时,是36米水深适宜工作时间两倍还多。
“当时就一个想法,如果这不是演习,是真的,怎么办?那可就是几十条、上百条人命等着我去救!”每当有人问起早已超出水下作业时间极限却没放弃的原因时,总能听到他这样质朴的回答。
在某防救船大队有许多直面过生死的老潜水、老英模。论年龄、论经验,27岁的丁建新只能算个新手。成长在这样一个英雄的集体,丁建新也传承了特有的闯劲。
由于东海海域水质浑浊,伸手不见五指。为练就“浑水摸鱼”本领,他把握训练场的每一分钟,一有时间就请教钻研,潜水池里摸硬币练敏感度、码头摸钢管练方向感、水下电焊切割练精准度……
从开始下潜10米,再到40米、50米,丁建新的训练成绩节节攀升,各项技能运用得心应手,最终在同一批战友中脱颖而出,成为潜水骨干。
闯深海禁区,搏大浪急流。对于一名潜水员来说,是荣耀,也意味着危险,没有一颗勇敢的心,将寸“水”难潜。“他训练刻苦,敢闯敢拼,在同年的潜水员中最像样。”在二级潜水员刘安学眼中,丁建新把潜水员特有的“敢”字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任务面前,他们习惯把首个下水作业称为“下头水”,通常会交给素质过硬的骨干,丁建新是“下头水”的常客。2015年6月2日,他随队刚抵达湖北监利“东方之星”沉船救援现场,就申请第一个下水。“外面瓢泼大雨,水底冰凉刺骨,头皮被冻得生疼。”丁建新清晰记得,当时江水流速很快,能见度几乎为零。
当天夜里11点多,面对浑浊的江水、超出安全作业标准一倍多的激流,他咬紧牙关,连续3次下潜到危险复杂的舱室内,打捞出2具遇难者遗体,并成功处置多起特情。
此身只为胜战谋,何惧龙潭生与死。近年来,丁建新先后执行了水下安保、沉船搜救、水库抢险等多项重大任务,练就了钢筋铁骨、虎胆豪情。
“宁可身体负伤,也不让使命‘欠账’。”该大队参谋长王旭初评价说,就如同他的名字那样,丁建新屡“建”“新”功,传承了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荣传统。